□孙志宇 费婷婷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之间从过去简单的农村向城市输出农业原材料、劳动力等为主,正转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经济分工协作。因此,畅通城乡循环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促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一是积极梳理制约城乡要素流动的问题,着力破除阻碍城乡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引导更多优质要素有效配置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之间的福利差异,鼓励各类人才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三是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体制,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形成城乡统一、规范有序的非农用地制度,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四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大力引导资本下乡,加快资本流动速度,保证资本流动质量,破除城乡之间的发展偏见,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推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发挥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先、产业引领和消费市场带动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城市企业和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培育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农业向前和向后延伸,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特色乡村工业和创新型产业联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发展县域经济,发挥县级城市的平台和集聚作用,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和要素集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休闲旅游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对城乡融合产业发展进行指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一体化的城乡产业分工体系,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在城乡之间分工协作发展,并且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高城乡融合能力、实现城乡循环的重要条件。一是促进交通、市政、信息、新型基础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有序向农村合理延伸,坚持和而不同,区分不同地域、资源条件、发展基础等,精准识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布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补齐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一城乡社保制度,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结合本地农村居住习惯,构建农村“10里文化圈”,从空间布局上完善乡、村级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便利性,缩小城乡差距。四是加强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乡村整体规划建设水平,按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均等优质的人居环境。
构建城乡生态融合共同体。一是形成完善的城乡生态产业链,城市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农村地区提供生活产品和服务,有条件的农村特别是大城市的郊县,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建立城乡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和城乡统一的生态治理补偿制度,推动环境保护从行政手段为主的治理方式向经济、法律、技术等多手段融合的治理方式转变。要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引入生态保护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城乡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及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城乡生态共治的宣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城市要发挥生态治理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强法律规制,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实践标杆;乡村地区也要加强生态治理的普法宣传工作,强化红线意识,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壤、水文、植被和山体等的负面影响,发展高效循环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
(作者单位:宜宾市委党校)